16、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在赂(赠送财物)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有人)曰:六国互(相继)丧(灭亡),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由于)赂者丧。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以:用,凭借)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相当于“其”)先祖父,暴(同“曝”,晒)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奉之弥(更加)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确定)矣。至于(以至,以至于)颠覆(灭亡),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侍奉)秦,犹(如同,好像)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适宜,得当)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灭亡。迁:改变),何哉?与嬴(亲近秦国。与:亲附、亲近)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灭亡),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起初)有远略(长远的谋略),能守其土,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等到)丹以荆卿为计,始(方,才)速(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退却)之。洎(jì及,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灭亡,革:除旧)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慧和力量)孤(孤立、孤单)危(危急),战败而亡,诚(副词,实在)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爱惜)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天数、命运),当(通“倘”,假使,如果)与秦相较(较量),或(或许)未易(轻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服侍,侍奉)秦之心礼(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合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表被动)秦人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胁迫、挟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为:治理)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势力,力量)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态势)。苟(如果)以天下之大,下(降低身份)而从(跟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7、《论语》十二章
子曰: “君子食(动词,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事而慎于言,就(接近、靠近,到)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匡正、端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学而》)
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对…怎么办?)?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得知)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思(希望、想着)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名作状,在心里)自省也。”(《里仁》)
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文采、华美)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任重而道远。仁以为(把…作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堆积)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形作动,填平)地,虽覆(倾倒)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约束;复:归复)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称许)仁焉。为仁由(依靠)己,而(难道)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实践、从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一个字)而可以终身行(实践)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喜欢,想),勿施(施加)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为什么不)学夫(那)《诗》?《诗》可以兴(指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指讽刺时政)。迩(ěr近)之事(通“侍”,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8、大学之道/《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形作动,彰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世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19、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运转)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突然、忽然)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chù tì,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之心;非所以内交(结交。内:同“纳”)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求取)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萌芽)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通“燃”,燃烧),泉之始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能充之,足以保(安定)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0、《老子》四章
三十辐(车辐)共一毂(车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当其无(车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和泥)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利用),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企(踮起脚)者不立,跨者不行(不能行走),自见(xiàn“现”)者不明(显明),自是(认为正确)者不彰(彰显),自伐(夸耀)者无功(建立功勋),自矜(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剩饭)赘行(赘瘤,行:同“形”),物(人们)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句式:宾语前置,“知自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句式:宾语前置,“胜自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勤勉而行的人)有志(有意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长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事情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散失),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其脆易泮(同“判”,分离),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句式:状语后置)。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故无败;无执(执掌),故无失。民之从事(行事、做事),常于几(jī,接近)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标签: 高考语文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