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270万人,同比增加48万人。
网上“毕业即失业”“学历贬值”的声音此起彼伏,家长别被负面舆论带偏,上大学从来不是“亏本买卖”,国家更没让孩子的未来“没人管”。
先讲清楚:“学习无用论”,错在哪?
那些说“上大学没用”的论调,往往只挑着个别案例说事儿,却故意藏起了最关键的真相。
首先,就业率的“真相”是“选对与否”,不是“上不上大学”。有人说“68%的就业率意味着近400万毕业生没工作”,但很少有人提另一个数据:全国未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失业率,比高校毕业生高得多。更关键的是,就业率的差距根本不在“是否上大学”,而在“学什么专业”。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就业率97%,用人单位满意度更是接近满分;而有些盲目跟风的热门专业,因为招生过量,就业率才不足40%。
其次,大学给的“复利效应”,几年后才见真章。不少人盯着“本科起薪3000”说事儿,却忽略了职业发展的长远差距。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起薪本就比高中毕业生高30%-50%,工作5年后,这个差距会扩大到2倍以上。北京邮电大学83.4%的毕业生能进国家重点单位或行业领军企业,而没上过大学的年轻人,晋升管理层的比例不足10%。
这不是学历“溢价”,是大学培养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在撑腰。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就业市场,“没学历”才是真的“没出路”。2025年应届生岗位里,本科需求占比63.5%,远超硕士和大专;AI、新能源这些新兴行业岗位增速超10%,90%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那些说“学手艺更吃香”的,忘了现在连高级技工岗位,都开始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能证书”。大学是孩子闯社会的“基础门槛”。
给家长们提4点实在建议:
1. 选专业:别追“虚火热门”、盯紧“国家刚需”
很多家长喜欢跟风报“计算机”“会计”这些热门专业,却不知道现在这些专业因为招生太多,早就供大于求了。不如重点看国家战略需要的领域:
科技创新类: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半导体、关键软件,这些是“十五五”重点突破的领域,岗位增速超10%,而且都是“技术活”,越老越吃香,不会轻易被替代;
实体经济类:高端制造、船舶工程、工业自动化,这些对接制造业升级需求,哈尔滨工程大学这类专业就业率近100%,用人单位抢着要;
民生刚需类:数据驱动教学、家庭教育、养老服务,这些是社会发展的“刚需”。
2. 选学校:别只看“名气”,更看“就业资源”
不是只有985、211才好就业,很多普通高校因为有“行业背景”,就业反而更有优势。比如:
想进电力系统,就看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
想做轨道交通,西南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的相关专业很吃香;
就算是普通本科,也要选那些“校企合作多”“实习基地多”的学校,比如和华为、中兴合作的高校,学生实习就能接触行业前沿,毕业直接“内推”。
3. 提前规划:“微专业+实习”,给孩子加层“保险”
主动修“微专业”,教育部要求2026年高校继续增设,文科生可以学“数字贸易”,理科生可以学“AI应用”,跨学科技能能让孩子多一条就业路;
尽早找实习,大二、大三就去对口企业实习,哪怕从基础岗位做起,积累的经验比“空简历”管用10倍!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就是靠实习时的项目成果,成功入职大企业的。
4. 心态调整:别逼孩子“挤独木桥”,多条路更宽
不是所有孩子都要进大厂、考公务员。国家现在鼓励“多元就业”:创业有补贴,基层就业有编制和安家费,西部计划不仅能积累经验,还能享受考研加分。
比如华东师范大学修“公益慈善”微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参与公益项目管理,发展得很好;数学专业的学生返乡当老师,用学到的“数据教学”方法帮家乡孩子提分,也是一种成功。
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方向,比逼他进不适合的行业更靠谱。
教育从来不是“赌一把”,而是“稳投资”!
1270万毕业生的数字确实吓人,但背后是国家“就业扩容提质”的全力保障,是高校“按需育人”的精准调整,更是高等教育给孩子的“抗风险能力”。
那些说“上大学没用”的人,从来不是教育的受害者,而是“无效学习”的实践者。只要咱们帮孩子选对方向,国家托底、学校培养、孩子努力,上大学就永远是最值得的投资。
放心让孩子去读书吧,他付出的每一分努力,国家都在帮他“兑现”成未来的底气。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