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教育部提出,要围绕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开设“微专业”,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截至目前,全国高校为2025届毕业生设置的“微专业”共有2654个,修读的毕业生达7.4万人。相关调研结果显示,一批省属高校中修读“微专业”的毕业生,其去向落实率有了明显提高,超过八成参与“微专业”学习的毕业生称,通过学习自身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为最终确定就业去向提供了切实帮助。
被称作“能学到当下最潮流实用技能”的“微专业”,果真如此管用吗?
01微专业,“微”在何处?
今年以来,国家曾多次强调“微专业”建设的重要性。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其中把“支持高校针对社会急需紧缺技能开展‘微专业’建设,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纳为“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的措施。同月,教育部部署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通知中进一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训,“聚焦人才市场急需,建设一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中心,指导高校联合企业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国家大力支持的“微专业”,到底是什么呢?
“微专业”是近年来各高校探索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它是在学生本专业课程学习之外,由学校各院系围绕某一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课程。“微专业”不仅面向在校学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与就业竞争力;也面向职场人士,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能力。
从定位来看,微专业已初步展现出与传统专业的不同,比如开设数量少、所学课程少、专业课时少、学分少等。但它能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选择,不只是因为“小而精”,更在于其具备一些独特的特点。
微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很强的灵活性。高校能够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灵活设置丰富多样的微专业;不同领域和学科专业的教师,也可以自主组织教学活动,协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教学地点也不局限于课堂。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其智能感知与机器人控制微专业由学校联合科大讯飞、深圳埃夫特等企业共同开设,学生在接受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能参与实践训练。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大幅提升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微专业”的招生范围同样具有开放性。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院校,除了面向本校学生招生,还将对课程感兴趣的社会人士纳入招收对象;北京工商大学的AI大模型技术与应用微专业,也向良乡高教园区的兄弟院校开放报名。
这种开放性让学生能有机会参与企业发展,也让上班族得以重返校园学习,为微专业积攒了超高人气。
02因校制宜,各显其能
2021年,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率先发起,携手同济大学、华为、百度及商汤,于上海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育人联合体,推出创新性人工智能人才培育项目——“AI+X微专业”,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新范式。从首个微专业设立至今,诸多高校立足自身优势与学生需求,积极开展微专业的建设及实践,走出了各有特色的探索之路。
专业与产业对接、校园同职场衔接,基于产业需求,部分高校进一步细化微专业。
南开大学于今年6月底发布2025年“微专业”项目,将其大致归为三类,即应用型微专业、学科交叉型微专业、全英文微专业。
应用型微专业,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应用技能和方法,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学科交叉型微专业,是围绕某一跨学科领域或行业发展方向开设跨学科课程,助力学生适应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趋势,增强学生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全英文微专业,是培养学生在国际学术领域互学互鉴、追踪国际学术前沿的能力。同时,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胜任力。
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微专业的一大优势。
河北大学打造了三类微专业,分别是7个急需紧缺型、5个应用技能型和6个交叉学科型;山西财经大学则将微专业划分为学科交叉融合、职业发展、面向产业以及前沿技术四类……
技术、产业与学科的相互融合,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还能助力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而学科专业的融合,使得通过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具备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及融合性的知识,成为微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由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相互组合,构成了微专业的课程体系。师生们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跨班级共同开展教学、学习、研究与实践,目的是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进行系统的设计与规划。
在与产业应用分类相对标的同时,“微专业”的分类也更能彰显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中国农业大学是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等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经过两轮建设,该校目前已有15个微专业,涵盖多个前沿且实用的领域,主要围绕聚焦农业科技前沿、提升产业行业竞争力、培养数智素养这三个方面展开。
聚焦农业科技前沿的合成生物学微专业,致力于促进生物、信息、计算机、工程设计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此积极应对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复合人才。
农业碳中和管理微专业安排在春、秋两个学期授课,从“知-懂-用”三个层面构建课程体系,包含中国农业食物系统与2060碳中和目标、农业可持续生产、农产品低碳供应链管理、碳交易理论与实践、碳汇核算与计量以及碳足迹计算与低碳体系构建六门课程。借助灵活、专业且系统的模块化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农业碳中和管理领域所需的综合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学习如何评估和管理农业碳排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以培养经济管理人才著称的北京工商大学,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设了数智经济、金融与风险管理等多项经济类课程。该校的优势学科——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剂与安全,同样开设了相应的微专业课程供全校学生选择。另外,AI大模型技术与应用微专业,除了面向北京工商大学大二、大三的全日制在校学生,还向良乡高教园区的兄弟院校开放报名。
可以看出,各高校在微专业的设置上不仅紧贴时代需求,也充分融合了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无论是面向前沿技术,还是服务行业发展,微专业正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有益补充,展现出灵活而多元的可能性。
标签: 专业解读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