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三方协议,实习都结束了,学校却通知‘招生不足,岗位没了’!”近日,某师范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李某近期的遭遇,揭开了一个残酷现实:教师岗位正经历“过剩”寒潮。
据悉李某的遭遇并非孤例,这一现象,正是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冲击教育体系的一个缩影。
01多个教育类专业,连续多年被预警
教育学类专业作为培养教师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中多个专业更是接连收到教育部、多省教育厅等的预警信号。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已连续出台政策,严控相关专业,特别是小学教育类。
✦ 教育部职成司在下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职业教育拟招生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已明确提出,2023年高职(专科)原则上暂不新增小学教育类专业点。
✦ 四川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2023年7月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严控教育学专业新增布点,非师范类高校原则上不再新设教育类专业。
✦ 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提出:教育类专业原则上不再新设。
✦ 山西省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调整工作的通知》指出,2025年原则上暂不增设小学教育类专业。
……
这种调整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现实驱动——教育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正在减弱。
麦可思2025年最新发布的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尽管“教育业”仍是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行业类,但其就业比例已从2020届的17.0%下降至2024届的13.9%。具体到“中小学教育”职业类,就业比例也从2020届的10.8%降至2024届的9.4%。适龄人口的持续减少是导致教育领域需求萎缩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职教育类专业面临的困境尤为突出,小学英语教育、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育等专业连续三届被亮“红牌”。这不仅与教师总量趋于饱和有关,也与教师从业门槛大幅提高有关。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学校师范专业本科或者其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获得相应学位。
02教师过剩,编制提前锁定
面对由人口结构演变引发的教师需求总量持续收窄的现状,高校教育学类专业的转型与调整是应对现实挑战的必由之路。这一结构性变化同样深刻波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在职教师队伍,使其面临编制压缩、分流或转岗的严峻现实。
要清晰地理解这种系统性影响的范围与深度,聚焦国家统计局近10年专任教师数据的变化,并结合人口结构演变轨迹,可以观察到以下关键趋势:
学前教育首当其冲:教师规模已连续多年下滑,直接映射了2020年后新生儿数量断崖式下跌(从2016年1883万跌至2023年902万)的现实。师资过剩导致教师转岗或转行压力增加,2024年幼师数量较峰值(2022年)减少41万,降幅达12.7%。
小学教育迎来拐点:2024年小学教师数量出现近十年来的首次下降,这是2018年后出生人口持续萎缩(2018年1523万→2023年902万)传导至教育体系的首个明确信号。
初高中教育缓冲期有限:受益于2010-2017年相对稳定的出生人口(年均1600万以上),当前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师需求短期内仍能维持。然而随着这批学生陆续毕业,2030年后初高中教师需求将无可避免地进入显著萎缩通道。
高等教育将面临生源荒:尽管当前高校(本科、专科)师资仍在增长,但人口危机的阴影已然笼罩。2024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岁)约1650万,而基于2023年仅902万新生儿的基数推算,2035年高校适龄人口将锐减至不足1000万,届时高校将面临严峻的生源与生存压力。
2024年学前教育教师数量的“断崖式下跌”是人口冲击波在教育体系内传导的先导信号,其效应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将依次波及学前教育、小学、中学乃至高等教育。
这种因低生育率导致的教育规模收缩是全球性现象。典型如生育率全球最低的韩国,其教育部已于2022年9月宣布,2023年公立幼儿园至高中教师编制将缩减至约34.5万人,这是该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缩减教师编制。
视线转至我国。我国教师队伍的“铁饭碗”格局也正经历深刻变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10个省区市宣布实施教师退出机制。这一方向性调整,既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提出的“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要求的响应,更是优化未来教育结构的必然之举。当前不少地方实践已迅速跟进:据湖北鄂州市委编办今年在《中国机构编制》杂志刊文披露,为应对生源减少,当地将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锁死在8850名,在不同区县、初中小学之间调配师资,并逐步缩减编外教师的名额;《江西省2025年中小学教师招聘公告》消息,该省今年全省计划招聘教师2146名,较2021年的招聘人数,招聘人数降幅高达约84%。
展望未来,人口结构和社会变迁决定了教育行业必将经历编制缩减、竞争加剧、优胜劣汰的改革浪潮。虽然当下“从教热”已明显降温,但社会对优秀教师的需求从未改变。
未来的关键在于,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着力培养能够适应时代挑战、具备更高专业素养的教育工作者,好教师永远都是社会的刚需。
标签: 专业解读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