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高考网

从高考命题趋势分析看2025年高考备考方向

2014年,浙江和上海率先实行新高考政策,2017年,这两地迎来了首届新高考,采用“3+x”模式,即三门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加上三门选考科目,不分文理科。这一改革标志着我国新高考改革的正式开启。

回顾过去五年我国新高考命题情况,从而进一步明确2025年高考备考方向。

进一步明确高考改革方向

从每年发布的高考蓝皮书来看,都能紧扣高考改革方向,洞悉高考命题意图,参透高考命题逻辑,帮助广大师生准确把握高考命题动向和高效备战高考。结合近年来尤其是2024年的高考命题,我们可以从“一个坚持、两个转变、三条逻辑主线、四项命题原则、五大关键能力”对高考综合改革进行把握,这也是我们把握高考改革方向的重要视角。

“一个坚持”是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我国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本轮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要旨,高考改革的全部内容和工作均围绕这一个“坚持”展开。

“两个转变”是指高考命题要实现从“解答题目”向“解决问题”转变,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这是高考内容改革的根本转向。

“三条主线”是指高考命题将紧扣“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主线展开,坚持正确导向和育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加强情境创设,进一步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创新性和探究性,助力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

“四项原则”是指高考命题呈现出典型的“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这四个特征,同时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遵循的一般性原则。

“五大能力”是指高考着重考查的五项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与此同时,高考蓝皮书指出,在教育强国建设和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面对新的改革要求,高中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要实现五个转向:从“知识就是力量”转向“思维就是力量”,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从“感性顿悟”转向“理性规范”,从“高分低能”转向“高分高能”,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进一步明确新高考命题依据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因此也为我们高中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不管是作为普通高中的一名学科教师、还是一线教学管理人员、还是学校领导,都应该人手一本,自觉主动研究学习;学校也应该不定期举办学习交流活动,帮助老师准确把握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和高考命题规律,从而提高教师学科教学水平。

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也就是“一核四层四翼”。

“一核”是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同时,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

“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同时还明确规定了考查载体“情境”,这些基本问题弄明白了,我们的教学方向也就明确了。

进一步明确高考命题内容和方向的调整

从2020年至2024年,教育部对高考命题内容和方向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和改革。这些改革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高高考命题的质量和效果。

2020年

【命题原则】强调立德树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命题重点】考查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命题素材】选取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题型调整】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2021年

【命题优化】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命题要求】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考查目标】继续强调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2022年

【命题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

【命题要求】优化试题呈现方式。

【考查重点】加强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2023年

【命题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现代化建设人才选拔,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命题原则】“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

【命题特点】继续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考查内容】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思维品质,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2024年

【命题依据和核心导向】2024 年高考命题主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这两个文件在内在逻辑和核心指向方面具有高度统一性,强调“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考查模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

【命题原则和特征】高考命题遵循“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原则。这意味着高考试题将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思维品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同时通过情境化试题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教育部的三个转变:高考命题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即从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以及从“以纲定考”到“教考衔接”的转变。这些转变强调了命题的育人功能,以及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重视。

【命题的具体方向】2024年高考命题将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同时强调灵活运用知识。命题内容限定在课程标准范围内,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和主干重点内容,避免偏题怪题。此外,高考命题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究。

【命题重点】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命题目标】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试题优化】优化试题结构和形式,增强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时政热点】特别关注政治、科技、时政和文化热点,如航空航天工程、电子信息、5G 通信、量子计算等。

总的来说,从2020年到2024 年,高考命题的方向和内容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些变化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高高考命题的质量和效果。

进一步明确2025年新高考应对之策

新高考最大的特点就是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题海战术和机械刷题对“知识为主型”的考试非常有效,却与“能力素养为主型”的考试背道而驰,能力素养无法通过死记硬背或机械刷题得到真正提高,机械刷题等传统备考方式将逐步失效,题海战术那套传统备考模式越来越难以应对新高考。

长期以来,高考复习采用“题型+套路+海量重复练习”的模式,广大一线师生为了适应新高考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有不少学校和师生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方式,也即依旧采取传统的备考策略:总结近年高考新题型+提取和归纳解题套路+实施题海战术,这种“授人以鱼”的备考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与新高考背道而驰。进入新高考的考生会发现这种题海战术和机械刷题越来越难起作用,其收益也将逐步降低。

高考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成为新高考的考查重心,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般要求,而传统的解题套路化和题海战术在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上是低效率的乃至是起反作用的。

所以,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也即通过系统、规范、针对性的训练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提升思维品质,而非“授人以鱼”(总结解题套路并实施题海战术)。

这里讲到的“授人以渔”是指通过长期、规范、专业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一整套可迁移的包括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在内的高阶思维能力。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而学科素养是指在一个又一个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特定的学科任务而展现出来或生成的综合品质。

高考命题的“素养导向”就是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质量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综合表现。只有通过系统规范的训练,掌握这一套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渔”,学生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应对高考综合改革。

总的来说,我们只有明确了高考改革方向、高考命题依据和高考内容和方向的调整,才能精准把握教学方向和育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发展。

标签:

留言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