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高考网

2025年山东农业大学在山东各专业招生计划人数一览表

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开始,我们整理了2025年山东农业大学在山东各专业招生计划,供大家参考。以下是各专业详细招生人数,一起来看!

招生计划分专业情况

年份 省市 类型 专业 科类 计划数
2025 山东 普通类 智慧农业(拔尖创新班) 综合改革 50
2025 山东 普通类 生物育种科学(拔尖创新班) 综合改革 50
2025 山东 普通类 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拔尖创新班) 综合改革 30
2025 山东 普通类 农学(新农科实验班) 综合改革 118
2025 山东 普通类 农学(拔尖基地班) 综合改革 30
2025 山东 普通类 植物科学与技术 综合改革 45
2025 山东 普通类 植物保护 综合改革 60
2025 山东 普通类 应用生物科学 综合改革 5
2025 山东 普通类 制药工程 综合改革 20
2025 山东 普通类 烟草 综合改革 65
2025 山东 普通类 土地资源管理 综合改革 65
2025 山东 普通类 地理信息科学 综合改革 110
2025 山东 普通类 农业资源与环境 综合改革 18
2025 山东 普通类 林学(新农科实验班) 综合改革 35
2025 山东 普通类 园林 综合改革 30
2025 山东 普通类 风景园林 综合改革 55
2025 山东 普通类 园艺 综合改革 42
2025 山东 普通类 动物科学 综合改革 48
2025 山东 普通类 动物医学类 综合改革 190
2025 山东 普通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综合改革 120
2025 山东 普通类 自动化 综合改革 95
2025 山东 普通类 机械电子工程 综合改革 60
2025 山东 普通类 农业智能装备工程 综合改革 25
2025 山东 普通类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综合改革 25
2025 山东 普通类 会计学 综合改革 226
2025 山东 普通类 财务管理 综合改革 195
2025 山东 普通类 工商管理 综合改革 75
2025 山东 普通类 金融学 综合改革 125
2025 山东 普通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综合改革 45
2025 山东 普通类 数字经济 综合改革 110
2025 山东 普通类 农林经济管理 综合改革 72
2025 山东 普通类 食品科学与工程 综合改革 50
2025 山东 普通类 食品质量与安全 综合改革 10
2025 山东 普通类 食品营养与健康 综合改革 5
2025 山东 普通类 生物科学 综合改革 22
2025 山东 普通类 生物技术 综合改革 28
2025 山东 普通类 生物科学(拔尖基地班) 综合改革 30
2025 山东 普通类 生物工程 综合改革 10
2025 山东 普通类 英语 综合改革 90
2025 山东 普通类 商务英语 综合改革 8
2025 山东 普通类 行政管理 综合改革 85
2025 山东 普通类 文化产业管理 综合改革 45
2025 山东 普通类 法学 综合改革 150
2025 山东 普通类 网络与新媒体 综合改革 50
2025 山东 普通类 水利类 综合改革 52
2025 山东 普通类 土木类 综合改革 5
2025 山东 普通类 建筑学 综合改革 20
2025 山东 普通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综合改革 65
2025 山东 普通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综合改革 180
2025 山东 普通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综合改革 70
2025 山东 普通类 物联网工程 综合改革 50
2025 山东 普通类 测绘工程 综合改革 10
2025 山东 普通类 遥感科学与技术 综合改革 15
2025 山东 普通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综合改革 50
2025 山东 普通类 人工智能 综合改革 75
2025 山东 普通类 通信工程 综合改革 90
2025 山东 普通类 材料化学 综合改革 5
2025 山东 普通类 制药工程(医药方向) 综合改革 35
2025 山东 普通类 应用化学 综合改革 15
2025 山东 普通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综合改革 70

最终招生计划以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为准

学院简介:

山东农业大学坐落在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后几经变迁,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成立山东农学院。1958年由济南迁至泰安,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7月,原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教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是农业农村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是山东省首批五所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之一,是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平均在39%以上,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学校现有在校生35579人,其中本科生2920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370人,继续教育类学生30010人。现有教职工2571人,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106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50余人,泰山学者攀登专家、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省部级人才140余人。

学校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1个省“高峰学科”,4个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培育学科;1个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建设学科,4个省一流及培育学科,农林学科稳居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200强,8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农业科学学科2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6个农业农村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个科技部、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国家小麦育种栽培技术创新基地,1个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7个农业农村部、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培训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8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国别(区域)研究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1个省级科教基地,5个省级培训基地,1个省级培训示范基地,1个省级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协科普教育基地。学校有97个本科专业,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340.13亩,建筑面积120.6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71亿元,图书馆藏书301万册,电子图书188万册。

学校设有未来技术学院(齐鲁学堂)、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林学院、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22个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4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00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3项。建校以来,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高绍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李玉、赵春江、李培武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40万余人。

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传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崇高精神品质,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登高必自”的校训,凝练了以“树人、求真、包容、开放”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铸就了“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为核心元素的农大精神。

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现代农业科教创新联盟,汇聚中国和中东欧国家64家科产教单位。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荷兰拉德堡德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俄罗斯彼尔姆国立大学,希腊雅典农业大学,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斯洛伐克农业大学,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加纳海岸角大学,多哥洛美大学,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韩国国立济州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等80余所国(境)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标签: 山东高考

留言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