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高考网

2025年青岛农业大学在山东各专业招生计划人数一览表

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开始,我们整理了2025年青岛农业大学在山东各专业招生计划,供大家参考。以下是各专业详细招生人数,一起来看!

招生计划分专业情况

年份 省市 类型 专业 科类 计划数 批次
2025 山东 普通类 会计学 综合改革 13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传播学 综合改革 5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公共事业管理 综合改革 15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农业智能装备工程 综合改革 6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综合改革 54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农业资源与环境 综合改革 7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农学 综合改革 12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农林经济管理 综合改革 12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制药工程 综合改革 96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功能材料 综合改革 7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动物医学 综合改革 21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动物科学 综合改革 104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动物药学 综合改革 7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综合改革 7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园林 综合改革 12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园艺 综合改革 5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土地科学与技术 综合改革 16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土木工程 综合改革 6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工程造价 综合改革 7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广播电视编导 综合改革 5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应用化学 综合改革 11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建筑学 综合改革 7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综合改革 6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综合改革 10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日语 综合改革 6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智慧农业 综合改革 66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智能科学与技术 综合改革 10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综合改革 97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材料化学 综合改革 7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林学 综合改革 7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植物保护 综合改革 15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水产养殖学 综合改革 2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水族科学与技术 综合改革 3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水生动物医学 综合改革 3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汉语言文学 综合改革 133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海洋资源与环境 综合改革 53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烟草 综合改革 6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物流管理 综合改革 12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环境工程 综合改革 5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环境生态工程 综合改革 5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环境科学 综合改革 5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生物农药科学与工程 综合改革 1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生物科学 综合改革 14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生物育种科学 综合改革 3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电子信息工程 综合改革 21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综合改革 15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知识产权 综合改革 9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粮食工程 综合改革 4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经济与金融 综合改革 12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英语 综合改革 12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茶学 综合改革 1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草业科学 综合改革 1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草坪科学与工程 综合改革 1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药学 综合改革 7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综合改革 24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综合改革 15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财务管理 综合改革 13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风景园林 综合改革 120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食品科学与工程 综合改革 108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食品质量与安全 综合改革 107 普通批
2025 山东 普通类 马业科学 综合改革 10 普通批

学院简介: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建有城阳、平度、莱阳、蓝谷校区和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胶州、平度)。学校总占地面积64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1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16亿元。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铸就了“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校训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现有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8个学科门类,设有26个教学院部,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8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是山东省“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单位,被评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等国家级人才67人次;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泰山学者系列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智库高端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200余人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58个,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居ESI全球排名前1%。水产和农业工程为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含培育学科),水产、植物学与动物学(含草学)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学校建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与培训基地)10个,省部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等)36个,厅级创新平台(省教育厅实验室体系、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等)72个。

学校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高素质人才。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各类特色专业6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各类特色专业28个。建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现代产业学院等省级教学平台22个。国家级、省级本科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5门(其中包含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近年来教师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82项,培育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73项(其中包含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学校建有12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批50个三部委支持建设科技小院及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获批全国科技小院培训基地。

学校坚持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1978年以来,累计获得247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1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38项省部级成果一等奖,获奖数量和层次在山东省属高校位居前列。20世纪70至90年代,连续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夏玉米、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和油料作物增产、促进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世纪以来,在植物遗传育种、动物遗传与品种改良、现代农业装备研发、生物制药技术、三农政策研究、现代传媒技术研发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2011-2024年科研活动总经费达40.35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计597项,居于山东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积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推进社会服务工作。围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学校获批农业农村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综合科研试验基地建设项目,成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单位。以山东为基点,社会服务的足迹踏至内蒙古、新疆、甘肃等26个省(市、自治区),与62个市(县、区)开展科技服务合作,高质量建设12处区域研究院,成立我国第一家合作社学院,先后获得山东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等表彰。探索构建了科技特派员社会服务的“1+5”青农大模式,学校作为山东省唯一高校类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2021年获评全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集体。

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德育评估优秀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培育建设单位、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扎实推进文化“两创”,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和打造了齐民书院、国学研究院、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园林文化节、农大二十四节气等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品牌,获批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入选首批山东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被评为“山东省文明校园”“青岛市文明校园”。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办学。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山东省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省属高校之一。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荣获山东省首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机构立项建设单位。与国外院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30余个,构建了涵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体系。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共同成立了“中澳农业与环境健康联合研究院”等各类国际联合研究机构10余个。积极拓展“外事+”教育对外开放新模式以及“127”国际化发展模式,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交流合作,参与共建上合示范区现代农业交流培训基地,获批全国首批农业涉外培训合作交流点,“上合组织国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

标签: 山东高考

留言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