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招生季,民办高校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兴民办高校备受瞩目,录取分数线令人惊叹,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同时,更多的民办高校却陷入了招生困境,缺额现象严重,部分学校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这种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思考:民办高校的寒冬是否已经来临?
从招生情况来看,民办高校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2025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自 2017 年以来首次下降,这一趋势预示着高校生源竞争将愈发激烈。民办高校在这场竞争中,显然处于劣势。
在上海,本科普通批次第二次征求志愿中,大量招生计划降分录取的为民办高校;广东、广西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众多民办本科高校招生缺额严重,甚至有些学校不得不取消最低分数线限制。
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部分省份的招生中,超过半数的民办高校未能完成招生计划,招生缺额人数累计达到数万人。
生源的减少,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的财务状况。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对学费收入的依赖程度极高,一旦招生不足,资金链便会面临断裂的风险。
有数据显示,部分民办高校学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超过 80%。当招生人数大幅下滑时,学校的收入锐减,而维持学校运营的各项支出,如教师薪酬、教学设施维护、校园建设等,却不会相应减少。
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问题也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由于部分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过度市场化运营,被贴上了 “文凭工厂” 的标签,整体社会认可度明显低于公办高校。在考生和家长心中,公办院校往往是首选,民办高校则处于劣势地位。
尤其是随着职业本科的兴起以及公办院校的扩招,考生在志愿填报时,更倾向于选择口碑好、实力强的高校,导致低口碑的民办本科被弃选。
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短板也在制约着其发展。
在师资方面,大量民办高校师资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流失严重。以某民办高校为例,近两年来,该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流失率达到了 20%,导致部分课程无法正常开设,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在专业设置上,部分民办本科高校的专业扎堆文科,与市场需求严重错配。当前市场上对理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而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这使得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进一步影响了学校的招生和声誉。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民办高校并非没有希望。一些民办高校通过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上海杉达学院护理专业与仁济医院合作 “仁济班”,多年就业率高达百分百,该校护理学还获批了硕士点,成为上海首个获批硕士点的民办本科高校。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与公牛集团合作成立产业学院,公牛集团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培养出了大量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民办高校目前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招生困境、财务压力、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境,只要民办高校能够积极应对,加强自身建设,找准定位,特色发展,同时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支持与帮助,民办高校仍有可能在困境中突围,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