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高考网

福耀科技大学、东方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首年招生录取分超 985

新时高考

  2025年高考招生季,三所首次招生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凭超高投档线引发热议。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的分数线不仅比肩多所 985 高校,更超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一众老牌名校。

  这些“诞生即巅峰”的新校,为何能在首次招生就获得高分考生青睐?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

  今年 3 月刚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福耀科技大学,是由 "玻璃大王" 曹德旺投资超 100 亿元创办的民办非营利性高校,西安交通大学前校长王树国担任首任校长。

  2025 年,该校面向福建、河南、广西、湖南、江西五省份招收不到 100 名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学费仅 5460 元 / 年,却创下了惊人的录取成绩。

  在广西,其物理组最低投档线 616 分,超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985 高校;

  在江西,物理类投档线 617 分,排名 4400 名,超过哈尔滨工业大学(607 分)、哈尔滨工程大学(606 分);

  在湖南,635 分的投档线直追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超越北京师范大学(国家专项)等校。

  高分录取的背后,是 "王树国 + 曹德旺" 组合带来的双重保障。

  王树国校长在教育领域的口碑与能力有目共睹,此前他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前校长期间,就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为西交的发展做出诸多贡献,其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先进观点,深受师生和家长认可。而曹德旺作为福耀集团的掌舵人,在产业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丰富的资源 。

  更硬核的是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上,该校 50 名学生配 15 名院士、56 名全球顶尖科学家,院士与学生比例达 1:3.生均预算 1.6 亿元;

  培养模式采用本硕博贯通,承诺 26 岁可拿博士学位,本科阶段还能获与剑桥、牛津等境外名校的双学位;

  就业上,依托福耀集团产业资源,招生手册明确 "福耀集团优先录用,年薪保底 25 万 +",让考生和家长吃下 "定心丸"。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由韦尔股份董事长虞仁荣捐资创建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今年仅在浙江招收 70 名本科生,却创下 656 分的投档线(位次 8518),直逼浙江大学的 658 分。

  虽此前因 "9.6 万元 / 年学费" 引发讨论,但学校为 2025 级本科生提供四年等额奖学金,相当于学费全免。

  这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顶配师资 + 前沿专业"。校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担任(曾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推动南科大快速发展),目前已引进全职院士 16 人,约 100 位全职教师中 53 人有全球 TOP200 院校任职经历,国家级人才占比达 52%。

  培养模式上,该校直击传统教育痛点:第一年不分专业,强化数理基础和人工智能素养,年末再选专业,全程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

  首届本科生均由院士亲自指导学习、科研与职业发展,科研资源直接向本科生倾斜;

  专业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国家 "卡脖子" 领域,精准对接产业刚需。

  广东大湾区大学

  作为今年 6 月刚获批的公办高校,大湾区大学创造了 “当月获批、当月招生、高分录取” 的纪录。

  其面向广东招收 80 名本科生,物理类最低投档线 622 分,仅比中山大学(628 分)低 6 分,与华南理工大学(622 分)持平,远超东莞理工学院(526 分)等本地高校。

  这所定位 “理工科、小而精、高水平研究型” 的大学,由世界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前副校长田刚领衔,汇聚了来自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资源:10 名院士、78 名国家级人才加盟,近两年 23 人入选国家级海外人才计划,15 人跻身国际顶尖学术机构人才项目。

  首届 80 名学生享受 “3:1” 的师生比,每 3 名教师对应 1 名学生,堪称 VIP 级教学配置。

  培养模式更是大胆革新:院士、讲席教授亲自讲授大一基础课,学生入学即获一对一指导;

  开设 AI 与数学交叉、工程与理论并重的实验班,通过企业导师、在岗实训强化实操能力。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学校以 “精理强工、前沿交叉” 为特色,已建立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四大学院,专业直接对接大湾区产业升级需求,未来潜力被广泛看好。

  这三所新大学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共同的逻辑。它们都以高起点定位,投入巨资打造,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不逊于老牌名校。

  专业设置紧跟时代需求,聚焦国家急需和产业前沿领域,避免了传统高校部分专业存在知识老化、与产业脱节的问题。

  在培养模式上勇于创新,注重贯通培养和国际合作,为学生升学和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它们扎根经济发达地区,借助地域优势形成 “城市 + 高校” 的良性循环。

  这些新大学的 “大热”,也反映出考生和家长的选择正在发生转变。从一味追求 “985/211” 头衔,到综合考量专业前景、培养模式、师资力量等因素,这种变化体现了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正如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所言,新型研究型大学 "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以清晰的定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其崛起正悄然改写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

标签:

留言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