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东、广西、云南等多省份民办高校招生遭遇严峻困境,部分院校即便启动多轮征集志愿仍难填满缺额。
多家媒体报道,广西部分民办高校在终轮补录时突破文化成绩最低控制线限制;云南更有院校历经六轮征集志愿方完成招生,录取分数线普遍出现30至40分断崖式下降。广东某学院三次征集志愿后,“招生缺口”仍然接近3000人,形势相当严峻。
去年,上海某民办高校在当地首轮投档,出现“0人报考”窘境。到了今年招生季,中部地区某民办高校招办人员向媒体坦言,“今年高考改革,分学科专业组填报志愿,我们在广西的整个物理大类所有专业都没有人投档。而且不光是我们学校,好多学校都没有。”
刚刚熬过招生季,又有民办高校迎来了“大规模弃学”。9月初,某职业学院公示显示,498名新生因逾期未报到且未请假,被认定为放弃入学资格。去年,该校也曾公示有307名新生逾期未报名入学。还有民办院校发布公示显示,近1500名学生放弃入学。
别唱衰民办,但需认清问题
民办高校正面临困境,但正如教育界权威人士所强调的,我们应当以理性视角审视这一现象,而非简单否定民办教育的价值。
时至今日,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自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截至教育部2025年6月20日数据,民办大学数量从2001年的124所增加到如今的829所,占全国2919所普通高校数量的28%。
20余年的高速发展,民办大学的培养规模相当庞大。根据教育部近十年(2015年至2024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民办大学的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从610.9万扩张至1052.24万人,增幅超过70%。
然而,去年就已经零星传出民办高校招生遇冷。有媒体报道称,“在今年(2024年)的高考录取中,很多民办大学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招生缺额,有些高校即使在多轮大幅降分补录,也依然招不满学生,广东某民办本科的招生完成率还不到一半。”
到了今年,在全国多省连番降分补录之下,民办高校招生难的窘境已然满城皆知。那么,民办高校招生不佳的背后原因究竟何在呢?
有专家分析,这种供需错配的深层矛盾,具体表现为三个维度的结构性困境。
首要因素在于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市场需求存在显著错配。长期以来,许多民办院校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升级步伐,仍以经管、文史等传统文科专业为主导,而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却面临巨大人才缺口。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学生担忧职业发展前景,进而选择到专科院校学习实用技能或复读冲击公办本科。
与此同时,家庭支付能力下降与就业预期转弱构成了双重压力。民办本科学费普遍为公办院校的2-3倍,高昂的教育成本使中低收入家庭望而却步。而就业市场对民办学历的认可度有限,毕业生常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境,薪酬待遇难以满足家庭对“高学历带来高收入”的预期。在经济环境变化背景下,考生和家长的教育选择愈发理性,不再盲目追求本科学历,而是更注重教育投资的性价比,倾向于选择就业导向明确的职业教育或公办院校。
民办转型,正当其时
但即使降分补录,不少民办高校也没有完成招生目标。例如,广东20多所民办本科院校中,有14所高校需要补录。经过三次征集志愿后,仍有多所高校“未招满”。如湛江科技学院经第三次征集志愿后,仍“缺口”2900余人。
正如有网友言道,“我不读北大清华是因为别人不要,我不读民办是因为我不要。”分数不足,或许并非考生放弃民办的根本原因。
正如前文介绍专家分析招生难的原因所在时提及。如果民办高校缺乏办学特色,没有培养具备竞争力人才的能力,再加上其动辄2、3万一年的高额学费。考生和家长“弃民办,奔公立”,甚或“弃民办本科,奔高职专科学技术”的想法将愈发强烈,单纯降低“分数门槛”是无法解决学校自身吸引力不足这一致命缺陷的。
特别是部分民办高校仍固守旧有办学模式,专业同质化严重,缺乏与新兴产业对接的特色专业,导致在招生市场中逐渐边缘化。这种供需错位的困境,实质上是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阵痛体现,倒逼民办教育必须重构自身价值,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
补录降分不过是事到临头的“急就章”,转型提质才是民办高校存续的关键。
民办高校转型发展需立足办学自主权优势,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李维民指出,民办院校的机制灵活性应转化为战略定力,通过“三个对接”实现特色突围:专业设置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如新工科、大健康领域)、课程体系对接行业技术标准、人才培养对接区域产业升级。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该校围绕河南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联合宇通客车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企业认证课程嵌入教学计划,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大幅提升。
在产教融合实践中,专家建议建立“双主体”育人机制。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创新实施“现代学徒制2.0”,学生既在校园完成理论学习,又通过企业导师指导获得行业技能认证,该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起薪显著高于同类院校。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研究员刘振天强调,民办高校需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建议每三年开展一次专业诊断,淘汰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同时将不少于15%的学费收入用于新兴专业建设。
在未来,人口下降带来的生源危机还将对民办高校产生重大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周海涛教授及其博士生朱元嘉发文提出,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与人口变化格局紧密交织,亟须顺应人口规模波动、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口质量,扩展办学服务样态,有效应对人口变化挑战。
该文在强调民办高校需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更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提出民办高校或能凭借其独特的灵活办学特点,积极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吸纳传统适龄人口与终身教育学习者并举的培养模式,为未来人口格局做好应对之策。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