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经进入2026年高考备考阶段,为帮助广大考生复习备考,树立目标。本文为大家整理了北京化工大学2025年在湖北省录取分数线汇总,供大家参考,以下是详细情况:
北京化工大学2025年在湖北各专业组录取数线汇总
科类 | 院校专业组名称 | 再选科目要求 | 投档最低分 | 备注 |
物理类 | 北京化工大学第05组 | 化 | 605 | |
物理类 | 北京化工大学第06组 | 化 | 602 | |
物理类 | 北京化工大学第07组 | 化 | 605 | |
物理类 | 北京化工大学第08组 | 化 | 576 | |
物理类 | 北京化工大学第09组 | 不限 | 582 | 少数民族预科班 |
物理类 | 北京化工大学第10组 | 化 | 594 | 国家专项计划 |
历史类 | 北京化工大学第04组 | 不限 | 594 |
北京化工大学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经过67年建设发展,学校形成了“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现有18个院(系),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000余人,研究生9600人(其中博士2000余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2700余人,学历留学生370余人。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其他国家院士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6人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四青”人才93人次,“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2人(含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2人。
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取得显著突破。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生态/环境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10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居ESI排名前1‰。“强工、厚理、兴文、重交叉”学科体系持续完善,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66个本科专业(含9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6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1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8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持续提升,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教学实验室,2个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含1门虚拟仿真“金课”、1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线上一流课程、11门线下一流课程、6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7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1项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4项全国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竞赛一等奖,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7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1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6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件,22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2项、二等奖53项;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5个。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现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继2023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突破12亿元,2024年科研经费到款再创新高突破13亿元。2001年以来,学校有33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获批化工领域全国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拥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
标签: 大学录取分数线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