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经进入2026年高考备考阶段,为帮助广大考生复习备考,树立目标。本文为大家整理了北京科技大学2025年在湖北省录取分数线汇总,供大家参考,以下是详细情况:
北京科技大学2025年在湖北各专业组录取数线汇总
科类 | 院校专业组名称 | 再选科目要求 | 投档最低分 | 备注 |
物理类 | 北京科技大学第05组 | 不限 | 616 | |
物理类 | 北京科技大学第06组 | 化 | 615 | |
物理类 | 北京科技大学第07组 | 化 | 616 | |
物理类 | 北京科技大学第08组 | 化 | 583 | 国家专项计划 |
历史类 | 北京科技大学第04组 | 不限 | 601 |
北京科技大学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年,学校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建校七十余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和“追求卓越、勇于争先”的新时代北科精神新特质,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32万余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范长龙、郭声琨、刘晓峰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47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中国一重、鞍钢、中国宝武、中国矿产资源、中国铝业、中国五矿、中国钢研、中国有色、中国有研、矿冶科技、中国黄金、北汽、河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领导岗位。学校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钢铁摇篮”。
学校本部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全校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9.68万平方米。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含共建),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共建),3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安全监管监察科技支撑工程,4个国家能源局“赛马争先”创新平台(含共建),1个国家新材料大数据中心,9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特别是,学校作为首个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建成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组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图书馆实体馆藏262.4万余册(件)。定期出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工程科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思想教育研究》《Materials Genome Engineering Advances》(《材料基因工程前沿(英文)》)《Green and Smart Mining Engineering》(《绿色与智能矿业工程(英文)》)等重要学术刊物。
学校由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未来城市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等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顺德创新学院、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融合创新研究院、大安全科学研究院、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碳中和研究院、矿产研究院、生物农业研究院等组成。现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8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2017年、2022年两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安全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设计学、纳米科学与工程、文物等交叉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2019年,安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行列。
截至2024年12月,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3934人、研究生13377人(其中硕士生9310人、博士生4067人),国际学生1070人。另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4018人。已形成全日制本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3485人,其中专任教师2108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740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859人,在站博士后387人。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9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2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101人,其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含青年项目)入选者109人次。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今,共申请专利17517项,授权专利10944项;有22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85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得2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高熵合金组织调控与强韧化机理”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科研成果,作出了重大科学贡献;“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地下工程安全精准爆破技术创新与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420多个地方政府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学校持续加强国际合作,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加快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260余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友好合作关系,持续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标签: 大学录取分数线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