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经进入2026年高考备考阶段,为帮助广大考生复习备考,树立目标。本文为大家整理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5年在湖北省录取分数线汇总,供大家参考,以下是详细情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5年在湖北各专业组录取数线汇总
科类 | 院校专业组名称 | 再选科目要求 | 投档最低分 | 备注 |
物理类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06组 | 化 | 653 | |
物理类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07组 | 化 | 630 | |
物理类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08组 | 化 | 634 | 民族班 |
物理类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09组 | 化 | 635 | 国家专项计划 |
历史类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05组 | 不限 | 63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介
北航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市拥有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2023年建成启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杭州国际校园总占地约4000亩。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95年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第十七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内涵引领、系统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现有70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占比超60%。动态优化调整后,拥有36个一级学科(其中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交叉10个学科门类。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突出特色、质量和贡献,明确“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学科建设方针,以航空航天、信息、理科、文科、医工交叉五大学科群为抓手,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打造空天信融合、理工文医交叉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目前,博士点学科占比达95%,高峰学科达到10个,占全部学科的近三分之一。积极布局新兴、前沿、交叉方向,凝练175个学科方向,服务国家急需,抢占科技前沿。推动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分级打造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创新中心等一批科教协同平台,建立学科交叉、人才汇聚和资源集约保障机制。依托教育部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任务,以博士生培养为抓手,聚焦仿生科学、医工交叉、人工智能+等交叉领域,探索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领域具有引领优势。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数量大幅增加,工程学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
学校名师荟萃,人杰地灵。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发布“蓝天新时代人才行动计划”,完善人才引、育、用机制,以一流教师队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完善教师思政体系,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设立“立德树人奖”作为最高荣誉,连续7届评选表彰84位师德楷模。成立国际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连续举办15届“唯实论坛”,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突出“共建共有共享”的建设思路,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将分类卓越理念贯穿教师发展与评价全过程,树立了潜心育人、崇尚创新的鲜明导向,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现有教职工6253人,其中专任教师3065人。专任教师中,86%具有高级职称,87%具有博士学位。以27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国家级人才584人,占专任教师比例20%,在校工作海外院士17人,国家级创新团队49个。人才队伍中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
学校精育良才,立德树人。现有在校生44345人,其中本科生16899人、研究生26153人、留学生1293人。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实施新时代人才培养领航行动计划,提出了“厚植情怀、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的人才培养方针,打造“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的人才培养“四强”模式,以一流理念、一流师资、一流平台、一流服务、一流文化培养一流人才。打造“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三横三纵”学生工作体系,创建“全学段”导师制。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获评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工信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发起成立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思政联盟。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书院制管理。建强一流资源体系,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9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2个。建立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10个。名师、名课、名教材和教学成果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0名、教学团队5个,最美教师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7门,其中线下课程55门,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4门,国家级教材建设优秀教材奖3项,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2个,12项成果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4项,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2项。强化“大类招生“ ”大类培养”“书院制”改革,开设10个本博贯通试验班,8个强基计划专业方向开展招生,5个专业入选“拔尖计划2.0”。成立量子科技学院,加快培养量子科技领域拔尖人才;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学习中心,示范打造未来学习新形态。获批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未来技术学院、首批国家集成电路学院、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新一轮“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等国家级示范项目。牵头发起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并担任首批理事长单位。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设立协和医班,与中央财经大学设立“计算机+金融”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建设杭州国际校园,培养国际化高精尖创新人才。构建“科研课堂、校内竞赛、国内平台、国际品牌”科创育人体系,连续34年举办北航“冯如杯”竞赛,吸引了9万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点亮学生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索能力。本科生“冯如三号”无人机团队两创世界纪录,学生大型综合项目“北航4号”临近空间火箭动力飞行器、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主星“北航亚太一号”先后成功发射。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唯一连续18届捧得“优胜杯”,3次获最高荣誉“挑战杯”。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本科生源质量稳居全国一流高校前列,大多数省份生源平均名次位居前5‰,进入全省前1‰及前500名顶尖生源人数显著扩大;杭州国新院生源质量位居国内一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前列。
学校服务国家,锐意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推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贡献“四大模式”牵引下的科技创新能力系统提升,打通横向交叉链和纵向创新链,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为副主任单位承建3个国家实验室,参与8个国家实验室建设。获批建设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建设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1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另有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4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3个国家产教创新融合平台、83个省部级平台、23个文科类平台/智库。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牵头承担“机载”“高分”等百余项重大任务,在航空发动机、增材制造、电磁安全、可靠性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突破重要问题,学校团队参与论证并助力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在空天平台、无人系统、空管系统、导航制导等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创新发展。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加快打造具身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十五”以来,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84项,2004年以来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科技奖的纪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在功能材料、仿生科学、微纳技术、空间物理等领域取得原创成果,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持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发动机等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我国航空工程科技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标签: 大学分数线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