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高考网

湖北大学2025年在湖北各专业组录取数线汇总

  目前已经进入2026年高考备考阶段,为帮助广大考生复习备考,树立目标。本文为大家整理了湖北大学2025年在湖北省录取分数线汇总,供大家参考,以下是详细情况:

  湖北大学2025年在湖北各专业组录取数线汇总

科类 院校专业组名称 再选科目要求 投档最低分 备注
物理类 湖北大学第14组 不限 566  
物理类 湖北大学第15组 不限 555  
物理类 湖北大学第16组 579  
物理类 湖北大学第17组 561  
物理类 湖北大学第18组 557  
物理类 湖北大学第19组 553  
物理类 湖北大学第20组 558  
物理类 湖北大学第21组 535  
物理类 湖北大学第22组 542  
物理类 湖北大学第23组 522  
物理类 湖北大学第24组 不限 552 国家专项计划
物理类 湖北大学第25组 551 国家专项计划
物理类 湖北大学第26组 不限 545 地方专项计划
物理类 湖北大学第27组 537 地方专项计划
历史类 湖北大学第05组 不限 583  
历史类 湖北大学第06组 不限 581  
历史类 湖北大学第07组 582  
历史类 湖北大学第08组 580  
历史类 湖北大学第09组 559  
历史类 湖北大学第10组 不限 574 国家专项计划
历史类 湖北大学第11组 不限 582 国家专项计划
历史类 湖北大学第12组 不限 568 地方专项计划
历史类 湖北大学第13组 不限 580 地方专项计划

  湖北大学介绍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一、历史沿革

  1931年,学校前身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在武昌宝积庵诞生,此后迭经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和武汉师范学院等时期。九秩春秋、筚路蓝缕,虽六易校址、八更校名,但学校扎根荆楚、育才兴学的底色从未改变,始终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同向同行。1984年,由武汉师范学院更名改建为湖北大学,迈上综合性大学建设之路。2013年起,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湖北大学。

  二、校区概况

  学校坐落于国家中心城市、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武昌校区、长江新区校区、汉口校区等三个校区分布于长江两岸,总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园树木葱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教学科研服务设施基础完善。

  三、学科专业

  学科门类和专业齐全,并以国家战略为牵引,主动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13大学科门类,设有26个学科性学院、75个本科招生专业、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生物学入选湖北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4个学科群入选“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地球科学、社会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15个学科入选U.S.News世界学科,6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

  四、人才培养

  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2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万余人。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较早实施“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十年树人计划”,并积极探索通识教育改革。学校是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科技小院、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累计获批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6个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2个工信部“工业信息安全”和“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项目、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国家级新工科新文科、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6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1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30项,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主题案例8项,省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3项。学校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湖北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新工科、新文科和师范教育。建校以来,累计培养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40余万人。

  五、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16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1000余人,博士生导师300余人,硕士生导师近1200人。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530人(次),其中国家、部委级人才97人(次),省市级人才433人(次)。

  六、科研与社会服务

  建有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能源捕获和环境传感绿色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参与组建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湖北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湖北基因编辑犬模型分中心)、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湖北恩施站(森林)”“湖北丹江口站(湿地)”,建有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有机化工新材料),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智能感知系统与安全),建有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智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自然资源库、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省级和市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60余个,深度参与江城、江夏、洪山、时珍等4个湖北实验室建设。建有30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覆盖文史哲、经管法、教体艺等学科领域,高水平平台总量稳居省属高校首位、全省高校前列。其中获批建设15个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湖北省重点建设智库(县域治理研究院,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湖北基础教育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旅游研究院生态旅游研究基地。设有高等人文研究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拉美研究院)等校级高水平研究平台。近五年,以第一单位获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承担课题1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00项,其中重大重点类项目12项。在Cell、Nature、Science正刊发表论文3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中宣部马工程项目共18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8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0余项。学校创新实施“双十行动”计划,在省外沿海和湖北多地设立12个驻外研究机构,与华为、科大讯飞、安琪酵母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全面合作,设有胶体与聚合物制备与应用湖北省中试基地、合成生物学智能生物制造等3个市级备案的中试平台,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和湖北支点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七、校园文化

  建设书香校园,注重以文化人。多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网络文化优秀成果奖,连续3次获评“湖北省十佳书香校园”。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队11次获全国联赛冠军,4次足协杯冠军、2次超级联赛冠军,代表中国出征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并取得历史上最好成绩。大学生龙狮团9次到国(境)外巡回展演,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摘得世界龙狮锦标赛冠军2项。近五年,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重大赛事活动中屡创佳绩,其中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斩获国家级金奖1项。

  八、国际交流

  学校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合作设立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在巴西、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波兰合作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校常年招收国际学生,可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湖北省国际学生奖学金。

标签: 大学分数线

留言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