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
今日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既吹响了丰收的号角,也播撒下来年希望的种子。关于秋分你知道多少?跟孩子一起来了解——
秋分 · 节气
与春分一样,秋分是中国古代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分”取昼夜平分之意,而秋分,更居于整个秋季的中央。西汉《春秋繁露》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节,蝉鸣渐隐,银杏初黄,光阴对折,天地平分秋色。因此,秋分的英文表达为Autumn Equinox。
秋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气温也逐渐降低。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已是第八个丰收节。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了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节,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秋分 · 物候现象
随着秋分的到来,气温逐渐开始下降。秋分时节,昼夜时间变得更加均衡。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度几乎相等,各12小时。秋分以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
一候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
二候蛰虫坯户
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
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 · 传统习俗
秋分不仅标志着气候的转变,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许多传统民俗都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例如祭月、竖蛋、送秋牛图等。
据史料记载,自周代起,我国便已有“春祭日,秋祭月”的传统。秋分曾是古老的“祭月节”。但因秋分未必有满月,后来这一节日逐渐调整至农历八月十五,如今中秋节的诸多仪式正是源自秋分祭月的古俗。
竖蛋
因秋分时昼夜均分,阴阳协调,被认为是一年中最“平衡”之日,因此民间流传了“竖蛋”的习俗——将鸡蛋轻轻竖立,成功者预示好运相伴。
送秋牛图
古时秋分,人们还会在红纸或黄纸上印出全年节气与农夫耕田图案,称为“秋牛图”。此图由能言善唱者逐户赠送,送图之人会说一些鼓励秋耕和不违农时的吉祥话,句句押韵动听,俗称“说秋”,这“说秋”之人便被称为“秋官”。牛是古代农耕的主要“劳动力”,“送秋牛图”饱含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淳朴祈愿。
吃秋菜
在我国南方,秋分“吃秋菜”也是广为流传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秋分时,人们会去野外采摘青翠纤细的秋菜,与鱼一起熬成汤,寓意家宅安宁、家人安康。
除了秋菜,秋分美食亦丰富多样。在南京,桂花盛开时烹制的盐水鸭色味最佳,被称为“桂花鸭”。“秋风起,蟹脚痒”,此时蟹肥菊黄,品蟹正当时。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客家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客家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秋分 · 养生
秋分之后,凉燥当令,早晚温差显著增大,“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特征更加明显。此时燥邪易伤肺津,使人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痒、咳嗽少痰、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此外,天气转凉,人体阳气渐收,抵抗力有所下降,易受外邪侵袭。那么秋分时节该如何科学养生?一起来看——
宜早睡早起
中医提倡顺应自然节气早睡早起,以适应秋天收敛的节气特点,早睡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一般来讲,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较为适宜。要注意的是,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而应躺在床上,用5分钟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否则会导致血压突然变动。
宜多食汤粥
中医养生学家提倡在秋天每天早晨吃粥。秋分时节,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食用些热药膳于身体很有好处。粥中可加入莲藕、荸荠、百合、银耳,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的作用。
宜户外锻炼
秋高气爽,气温适宜,正是户外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可适当增加平缓的户外有氧运动,如打八段锦、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练瑜伽等。运动量不宜过大,应循序渐进,避免大汗淋漓,并做好热身。
宜戴好帽子
秋分之后气温明显下降,要注意头部保暖。外出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可以肚脐热敷,驱寒助阳。经常用艾叶水泡脚可以温阳散寒,改善四肢冰凉的现象。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