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全文及翻译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chè),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1.岳阳楼:岳阳西门城楼。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2.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3.坼:裂开。4.乾坤日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5.字:指书信。6.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7.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8.戎马:指战事。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9.关山:泛指关隘山川。10.轩:楼殿前檐下有栏杆的平台。凭轩,倚着楼窗。11.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
【原诗今译】
早就听说洞庭湖风景美不胜收,
今有幸登上俯瞰洞庭的岳阳楼。
洞庭湖把东南分成了楚尾吴头,
那湖水与天光连一起云波同流。
唉! 众亲朋无一字慰我的愁肠,
老病的我啊,携妻小浪迹孤舟。
胡马向南侵袭想关陇战火云扰,
凭栏北望呵思宗庙我老泪横流。
【赏读提示】
本诗为大历三年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时所作。首联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夙愿终偿的欣喜之情。“昔闻”“今上”,喜初登也,用时间概念连接两个描述作者行动的句子,使得登临者兴高采烈的情状溢于言表。颔联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绝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气消沉。这正是“诗圣”的可敬佩之处!颈联:杜甫年五十有七,耳聋肩麻,多病缠身,阖家又在水漂泊,故曰“老病有孤舟”。尾联:戎马关山北,是年吐蕃入侵。
古今之人大凡登岳阳楼都必抒怀抱。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就是登楼抒怀,壮志未酬身已老,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在登楼后尽情表达。诵读此诗的后半部分,语气里应满带遗憾、悲凉、凄婉之意。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诵读杜诗不能不注意到这一点,“无一字”“有孤舟”“涕泗流”九个字已将无奈之老境表现得相当充分了,语态中不仅要表现孤寂凄凉的身世,同时也应反映出对亲人的怀念和对国事的深深的忧思。如此,才能表现杜诗成就之高。
【鉴赏提示】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携家由四川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乘船出峡,抵达湖北江陵,后又辗转漂泊,于冬天流落到岳阳。此时的杜甫,年已五十七岁,身受多种疾病困扰。在颠沛连年、历尽沧桑之后,一天,他终于登上了久已闻名的岳阳楼,面对浩茫无际的洞庭湖水,联想起国事的艰危,自身境遇的凄凉、年老多病的苦楚,万般感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
起首二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语出平易,而内涵却十分深厚。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无论就这两句,或是全篇,都难以看出其中喜悦情感的流露。昔日的杜甫,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曾有“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的豪放,也许在那时,他便听说过洞庭湖的雄奇伟丽,萌生起放浪洞庭的愿望。然而,当他终于登上岳阳楼的时候,情怀景况却远非昔日可比:国家多灾多难、仕途坎坷失意、生活漂泊窘迫、身体衰老多病……这一切,使得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怀更加郁重,感情的表现也更加深沉了。写于此诗十七年前的《同诸公登慈恩塔》诗中,杜甫就曾流露道:“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用来理解此时登岳阳楼的心情该是很贴切的。因而,“昔闻”“今上”二句,与其说是写登楼之喜,莫如说表现了诗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的沉郁心境。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诗人极写洞庭湖浩渺无际的阔大气象,意境十分深厚。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包括我国东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东南坼,暗用《淮南子》中“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之意。一个“坼”字,精警地突现了浩翰湖水将吴楚两国分裂开来的壮观景象。《水经注·湖水注》云:“洞庭湖,广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诗人由此生发,以更为夸张的笔致,称不仅日月出没水中,连天地也好似浮在了湖面上。寥寥“乾坤日夜浮”五字,淋漓尽致地画出洞庭水势的壮阔宏伟,其意其境,耐人寻味,诗人手笔之雄劲瑰奇也于此可见一斑。难怪王嗣奭惊叹:“三、四句已画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杜臆》)。
由吴楚之“坼”、乾坤之“浮”,诗人即景生情,不禁联系起个人的遭际:“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孙洙曾在《唐诗三百首》里批道:“亲朋句承吴楚句,老病句承乾坤句。”所言颇有见地。杜甫从四川驾舟东下,飘荡无依,由“吴楚东南坼”想到身居吴楚的亲朋好友音讯全无,孤寂之感更为浓烈。这是末句“凭轩涕泗流”的原因之一;由“乾坤日夜浮”想到自己年近花甲,耳聋牙落,贫病交加,却仍泛一叶孤舟飘浮无定,前途渺茫,辛酸之情更为凄楚。这是涕泗长流的原因之二。从登楼所见洞庭气象的广阔宏奇,转至感叹个人身世的孤寂悲凉,乍一看来反差过大,显得很不和谐。其实,正是这种强烈的差异,才引发并加强了杜甫的孤独落寞之感。“吴楚”二句,写湖的浩茫无际,景中交融着自己飘荡无依的情感;“亲朋”二句,写自己老病无归的愁绪,情中可见飘浮于湖上的景物,景与情相辅相生,结合得极为自然紧密。
诗的尾联,由个人的不幸联想到国家的危难。诗人凭栏北望,想到西北边境,郭子仪正率兵抵抗吐蕃侵扰,大唐国力已一蹶不振,不禁忧国伤时,心内如焚。这是涕泗长流的原因之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杜甫晚年,尽管他穷愁潦倒,身无定所,却始终以天下苍生为怀,时时将国家安危系于心头。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为“战血流依旧”(《风疾舟中伏枕书怀》)的祖国痛心流泪。这恰是杜甫的伟大之处。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写下《登岳阳楼》这样意境开阔、悲壮深沉、情景交融的旷世佳作。诵赏此诗,不可不从这里着眼。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