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商务印书馆推出的《碳达峰经济政策的中国实践与效应评价》一书,由张崇辉教授领衔撰写,迅速成为学界和政策研究领域的焦点。该书以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框架,系统剖析碳税、电价与绿色金融三大核心经济政策在中国实践中的协同效应,不仅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更以教育视角为高校师生、研究人员搭建起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桥梁,成为“双碳”目标下不可多得的教学与研究范本。
一、教育使命:从政策文本到课堂实践的桥梁
在“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亟需将政策文本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学术资源。张崇辉教授团队以教育者的敏锐洞察,将政策语言转化为经济学模型与实证案例,为国内碳达峰经济政策的系统化研究与教学提供了重要借鉴。
书中紧扣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的“三类经济政策”——碳税、电价与绿色金融,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揭示政策设计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例如,基于碳税政策的最优税率测算,结合中国资源税改革实践,指出差异化税率设计可兼顾减排效率与企业转型成本,为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学等课程提供了鲜活案例。
二、内容解析:三大政策维度的教育价值
1. 碳税政策:从国际经验到中国特色的教学启示
碳税是推动低碳转型的核心工具,但如何平衡减排目标与经济成本是全球性难题。书中通过对比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与中国资源税、环保税体系,提出“渐进式碳税路径”,强调需结合行业特性动态调整税率。例如,我国环保税通过差别化污染当量值实现“多排多缴”的激励机制,这一实践被纳入书中作为典型案例,帮助学生在政策设计中理解“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此外,针对碳税立法问题,呼应了两会代表关于“加快碳税立法进程”的建议,有助于在教学中融入政策制定的现实挑战,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 电价政策:动态机制下的实践教学样本
电价政策是调节能源消费结构的关键杠杆。张崇辉团队以山东省峰谷分时电价改革为样本,分析阶梯电价与分时电价联动如何引导居民节能行为。书中特别强调“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性,例如浙江省将阶梯电价从按月结算改为按年累计,这一创新可纳入能源经济学课程,帮助学生理解政策灵活性与公平性的关系。书中还提出“电价-碳价协同模型”,结合深圳碳市场将数据中心纳入配额管理的实践,可为环境经济学的跨市场分析教学提供新思路。
3. 绿色金融:从工具创新到风险管控的教学拓展
绿色金融是“双碳”目标实现的资金引擎。书中系统梳理了绿色贷款、债券、保险等工具的创新路径,并以碳减排支持工具为例,剖析政策性金融如何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书中的成果可以将抽象的政策文本转化为可量化、可建模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可依托绿色金融数据库,引导学生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政策对融资成本的降低效应,或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评估碳价波动对绿色债券估值的影响。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数据建模—风险评估”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学生不仅能掌握绿色金融产品的统计分析方法,更能培养以数据驱动决策的能力。
三、学术与教育协同:为中国方案提供智力支持
该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政策分析,更在于其教育导向的学术框架。书中提出的“政策-市场-技术”三元互动模型,为高校开设“双碳经济”交叉学科提供理论支撑。例如,可进一步融合粤港澳低碳技术论坛中探讨的碳市场与氢能补贴政策,转化为教学模块中的“区域协同减碳”专题,推动学生从全球视野理解中国实践。
学术研究需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资源。例如,书中提出的碳税测算模型可与广东省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线图结合,指导学生量化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减排成本与效益。另外,该书为跨学科教学奠定了基础。例如,经济统计可与环境科学、公共政策等学科交叉,结合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标准(如ESG框架)与碳资产核算方法,开发“碳核算”课程。
四、结语:教育驱动的绿色未来
《碳达峰经济政策的中国实践与效应评价》一书以其扎实的实证基础和鲜明的教育特色,成为连接政策制定、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关键纽带。在“双碳”目标纵深推进的今天,该书不仅可为决策者提供镜鉴,更可以通过教育赋能,让新一代学子成为中国绿色转型的参与者、传播者与创新者。正如深圳碳达峰论坛的愿景——“让全球看见超大城市低碳发展的中国样本”,这本书不仅为科学助推碳达峰提供参考,也可展示碳达峰经济政策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助力中国方案走向世界讲堂。
标签: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