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计划分专业情况
年份 | 省市 | 专业 | 类型 | 科类 | 层次 | 计划数 |
---|---|---|---|---|---|---|
2025 | 北京 | 人工智能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农林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功能材料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3 |
2025 | 北京 | 商务英语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园林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6 |
2025 | 北京 | 园艺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梁希实验班)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1 |
2025 | 北京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5 |
2025 | 北京 | 地理信息科学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4 |
2025 | 北京 | 城乡规划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6 |
2025 | 北京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3 |
2025 | 北京 | 家具设计与工程(卓越人才实验班)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3 |
2025 | 北京 | 工商管理类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11 |
2025 | 北京 | 应用心理学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7 |
2025 | 北京 | 数字经济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5 |
2025 | 北京 | 日语(日英复语)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3 |
2025 | 北京 | 木材科学与工程(德语复合人才实验班)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6 |
2025 | 北京 | 林业工程类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4 |
2025 | 北京 | 林业工程类(梁希实验班)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林学类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9 |
2025 | 北京 | 林学类(梁希实验班)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3 |
2025 | 北京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梁希实验班)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法学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3 |
2025 | 北京 | 法学(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环境工程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3 |
2025 | 北京 | 环境科学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3 |
2025 | 北京 | 生态学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3 |
2025 | 北京 | 生物技术(与园艺专业双学士学位项目)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生物技术(与水土保持专业双学士学位项目)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生物科学类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7 |
2025 | 北京 | 生物科学(拔尖班)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5 |
2025 | 北京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7 |
2025 | 北京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统计学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4 |
2025 | 北京 | 网络工程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3 |
2025 | 北京 | 自动化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6 |
2025 | 北京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4 |
2025 | 北京 | 英语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5 |
2025 | 北京 | 草业科学(梁希实验班)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4 |
2025 | 北京 | 草坪科学与工程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计算机类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13 |
2025 | 北京 | 车辆工程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4 |
2025 | 北京 |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4 |
2025 | 北京 | 金融学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6 |
2025 | 北京 | 风景园林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13 |
2025 | 北京 | 风景园林(梁希实验班)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2 |
2025 | 北京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普通考生 | 综合改革 | 本科一批 | 5 |
学院简介:
综合实力Comprehensive strength
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林学、风景园林学2个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
1960年国家确定的64所重点大学之一
全国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
承建全球规模最大、储存数量最多、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
共建两个林业领域仅有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全国林业院校唯一的国家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 学科体系 Discipline system
学校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草学和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是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艺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有66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71个硕士生招生学科专业、32个博士生招生学科专业,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4个自设交叉学科。其中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有6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73个硕士生招生学科专业、34个博士生招生学科专业,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和5个自设交叉学科。其中林学和风景园林学2个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有1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7个二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二级)、1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一级)、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二级学科)、2个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现有2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国家级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项,北京市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6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
● 师资力量 Faculty
现有专任教师1465人,其中正副教授1057人,在任研究生导师11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76人。
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含柔引院士6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特聘专家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6人次。“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0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5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支,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00余人次。
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3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贡献奖,1人获Luc Hoffmann湿地科学与保护奖,3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人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权可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的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一级学科内可自主设置博士、硕士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的高校。
● 科研实力 Research capacity
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平台建设实力雄厚,成果丰硕。学校建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野外台站等共105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2个,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主库)1个,中蒙荒化防治合作中心1个,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93个,包括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14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长期科研基地、创新联盟等54个。
建校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50余项。“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7项,课题146项;获资助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43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重点项目5项。
● 人才培养 Talent cultivation
学校自1952年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毕业生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原国家科技部部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在内的16名两院院士。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在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2014年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获得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优秀奖1项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3项。有北京市教学名师31名,青年教学名师6名,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5名。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8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研究生60余人次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IFLA-UNESCO)、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获得金奖。近两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
实施导师制、主辅修制、本研贯通制培养。拥有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基地、国家理科基地、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梁希实验班、中外合作办学、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学位)等多种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 地理优势 Geographical location
学校坐落于高校林立的北京市海淀区,地处中关村规划园区的核心位置,与毗邻的学院路21所高校形成教学共同体,有丰富的校际选修课、辅修专业供学生跨校选修。
标签:
留言评论